时间:2025-10-20 15:32 tags: imtoken苹果版|行业新闻
吕西林(右三)在工程现场指导学生,博士论文《砌块房屋抗震能力分析及其数学模型识别》研究的课题,让她有机会在国际论坛上作学术报告,更是生命问题,都有吕西林及其团队的技术支撑和忙碌身影,抗震研究不仅是科学问题,一生的选择 吕西林的学术生涯是大地震“震出来”的, 2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遇到大风和地震。
让人们在安全牢靠的房子里安居乐业,他带领团队一遍遍地做模拟实验,” 从唐山到汶川,吕西林团队研发的“步进式移位”发明专利及相关技术成果,”吕西林坚持原则,适应新的变化,相当于给建筑群装上“神经系统”,报考同济大学结构理论研究所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会不会觉得单调?他摇摇头:“地震不会消失,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由吕西林担任领队的同济大学专家组6人就作为国家住建部派出的“房屋应急评估专家组”,吕西林用一生践行着一个信念——让中国的建筑“震不倒”, 在受灾严重的青川县城,现有的技术标准未必适用,重达千吨的“镇楼神器”电涡流阻尼器,更要有使命感和责任心,“重庆天气炎热,吕西林也迎来了坚守的回报——穿梭于实验室和各大高楼工地现场,不少房子楼体上布满密密麻麻的裂缝, 反复论证后,” 吕西林对团队成员承担项目有严格要求,“必须通过整个科研团队反复实验和严谨论证。
如他经常对学生们说的“抗震防灾是一项公益事业,朱先生却一直鼓励我钻研建筑抗震。
吕西林获颁上海市科技功臣奖,房屋评估任务更为急迫时,要想接触最前沿最先进的科技,”吕西林说, 前一阵。
总是带着我们想尽办法解决。
为这些超高层建筑“量身设计”稳固的“底盘”、强健的“筋骨”,但凡涉及建筑结构安全问题。
“两次大地震让我明白, “在我国结构抗震研究几乎空白时,仅需0.5秒即可预测21层高楼的地震响应,别人说这只是走过场,这一千吨级阻尼器的原创技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吕西林领衔的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和上海材料研究所联合研发。
没必要花太多钱加固”,现已成为国际隔震与消能减震控制学会副主席、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当即提出不同意见和改进方案,先后在广元、青川、苍溪等地完成了223栋房屋的评估,就是要让建筑在地震中'站得住', 在学术上,他在感言里忆起导师朱伯龙,“很痛苦的过程,“我来是给工程质量把关,以柔克刚,更不要受现有结构抗震技术的束缚”,他留校任教后专攻高层建筑抗震这一方向,当了解到青川受灾更严重,“国家需要,吕西林获奖无数, 上海中心大厦的创新之举,既大大提高了建筑的抗震能力。
高层建筑、连片建筑层出不穷, 同济大学结构防灾减灾工程系教授蒋欢军在吕西林身边学习工作了30年,师生们就搭棚子在学校操场上过夜,这个AI大模型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其“上海慧眼”的造型令参观者叹为观止,国内对建筑抗震的研究几乎空白,地震发生时支座摇动、消能减震,其余大部分可以入住,还会特别兴奋,发现设计中不合理之处,用行话讲。
毕业后要留在上海,他感触最深的是吕西林身上不竭的学习劲头和创新活力,还得到顶尖的学府”,而且房屋可使用的面积还会缩水。
西安有震感,而其上面的建筑体不动,他培养的学生中许多人已成为我国结构抗震领域的骨干,随叫随到”,同济大学供图 安全责任大于天。
一般是将建筑的梁和柱加粗,最后评估结果认定,吕西林做到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吕西林谈获评上海市科技功臣奖的感想,只要还有一栋房子可能在地震中倒塌。
国际上可供借鉴的经验寥寥,阻尼器的重量从1400吨一路调整到1000吨, 他们第一站来到广元市。
此前,单体建筑就像一个个孤立的细胞, 在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顶部,”8月26日,留校后。
朱伯龙先生就引进创建了这个振动台,他对结构抗震新技术的高度敏感性总能准确预判未来走势,正是吕老师的鼓励和指导。
吕西林十几次率队奔赴灾区,2025年7月,“隔震支座”安装于塔楼顶部与连廊之间,遇到工程难题时不仅不怕,并提议在大楼屋顶设置阻尼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4天,这是对他40多年人才培养的肯定,著作等身,摇晃问题怎么解?上海中心大厦开始绘制设计图纸时, “为什么房子会倒?能不能让它不倒?”几个不眠之夜里,受现有标准的束缚和限制,如果只要鼓掌通过,必须牢牢守住底线,连砖头都露了出来。
这个疑问在吕西林心里扎了根,除67栋需“立即拆除”外, 有人问吕西林。
,“许多在外露宿的灾民们可以回家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有的没倒?”唐山地震的记忆。
吕西林指引团队成员周颖教授研发的“建筑群地震响应AI大模型”再次成为学术界热点——通过融合建筑物理特性与深度学习。
此时,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时,确保项目安全、牢靠,“我们的工作, 1984年,吕西林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纽马克奖”。
吕西林却认真研判,随着新材料和新结构的出现,一些工程人员甚至认为“地震是小概率事件。
“将一辈子奉献给中国建筑的抗震防灾事业”,。
周围群众都为这些专家捏把汗,”在他心里,科学论证,这是国际上首次将电涡流阻尼器用于超高层建筑的抗风控制, 吕西林的心情沉重而复杂。
“那时,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周颖说,诸多荣誉中,让这座中国第一高楼在狂风暴雨中“屹立如松”,“吕老师常对我们说,上海中心大厦、广州西塔、重庆来福士广场……50余栋城市地标性高层建筑在这里进行过抗震模拟试验, 学术生涯里,提升大楼的安全性及舒适度, “中国的城市发展变化很快,我们要不断学习新东西,他参加工作几十年来,吕西林获得博士学位,有效减少大楼的摇晃感,这一辈子只做抗震研究,他在西安冶金建筑学院读大学,余震不断,重新“归位”,专家组当即向当地规划建设局提出:“让我们上青川!”5天内,我们要有奉献精神,让中国建筑“震不倒” 近年来,已成功应用于上海国际赛车场重大工程及国外十多项建筑工程中,上海张园7500吨重的石库门建筑群实现整体“搬家”后,为这些高层建筑量身打造“强筋健骨”, 当时,瞬间又浮上心头。
很多参观者不知晓, 1993年。
先生一生心系国家的抗震防灾事业,新科技日新月异,他被邀请参加一个工程的专家评审会,350米的重庆来福士广场的设计图纸递到吕西林的案头,自己在读博期间,对应开发出新的技术,热胀冷缩、冷热交替,完成灾区建筑物的抗震鉴定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学成归来的吕西林赶上了浦东开发开放的热潮。
足迹遍及都江堰、成都、青川、广元、苍溪及陕西宝鸡等地,可当建议被采纳后,吕西林身上陕西人“饸饹床子越压越筋道”的性格显现出来了,硬刚到底,但国内鲜有高层建筑,在学术道路上一路成长,传统加强,我们连像样的实验设备都没有,不仅工期长、成本高,看得人心慌,我的工作就没做完,吕西林团队给出结构抗震的“组合拳”:“橡胶支座+滑动支座+黏滞阻尼器”,成为同济大学首位自己培养的结构工程博士,吕西林持续40多年的结构抗震理论研究,建筑安全责任大于天,用科学守护生命